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2篇
教育与普及   4篇
综合类   13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渔业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产业结构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对古代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中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有教丰富的文化内涵。特别是文人士大夫借鱼来抒发隐逸情情、阐述哲学玄思和畅谈生活感受,因而士大夫与鱼结成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2.
桑弘羊为西汉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理财家。他既有精深的财政理论,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他在主持中央财政期间曾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财政改革,制定推行了一系列重要的财政措施,这些措施成效显著,起到了增加中央政府财政收入、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二十世纪下半叶的台湾,中国文人传统的精神活动空间已被现代化进程侵蚀殆尽。高阳却以历史小说为工具,力图保有一份文人传统的优雅、闲适情致并争取社会的认同。他的历史小说既迎合大众猎奇心理,又加以合理化修正和雅化处理,其作品对传统与现代、通俗与高雅的调适为当代历史小说创作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4.
人生活在文化之中。因此,本文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分析其中蕴涵的丰富的酒神文化精神。目的是:一则通过对这种文化精神的渊源及历史形态的梳理。证明中国文化是“非酒神型的”这种观点的偏颇;二则试将酒神精神超脱、沉思、直觉、主观亢进等四大特征置入中国酒神文化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历史形态中进行分析,反思当代审美精神发展与古典审美精神发展的内在关系:三则剖析魏晋士风哲学基础、行为方式、理想人格中所包孕的真、善、美,所潜藏的丰富的想象力、巧妙的构想力、大胆的创造力,评古论今,阐释真正的艺术创作及审美与它们的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5.
中共选拔任用干部的标准不断与时俱进,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拔任用干部标准观。“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选拔任用干部,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求,也是增强执政能力的需要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组织保证。  相似文献   
6.
西魏建立后,宇文泰辅政,面对内忧外患,锐意改革六官制度,建立中央六官系统。通过对六官人员的调配,关陇集团与魏宗室的权力得以平衡,形成中央集权的雏形;经过对关陇集团内部六官人员的再调整,宇文护铲除异己,强化了宇文氏在北周政权中的主导性;关陇集团的汉族地主依附于宇文氏政权,进入中央六官系统,宇文氏家族内部开始了新一轮的权力争夺;武帝宇文邕铲除宇文护,集中央军政大权于一身,北周的中央集权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7.
汉代赋学论     
汉代的赋学与汉赋创作呈现了几乎同步的现象,赋的兴盛期,也即赋学史的发轫期。汉代涉及赋学的文字大多散见于史书或非专论赋的单篇文章中,它们为汉以后历代的赋学研究,树立了框架,奠定了基本的范畴。汉代赋学以儒家诗论作为时代的主要文学观念,以之衡量和评判赋的整体创作或赋家及其作品的优劣状况,从而使赋含有了实质性的功利价值,而不仅仅具有文学本身的唯美效果。  相似文献   
8.
明清时代,读书士子顺利通过科举的最初级考试——童试,便可获得生员资格,拥有“秀才”这一科举的最低功名。“入泮”成为其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从此他们便异于普通百姓,或由出贡、入监肄业而得官,或继续参加更高级的乡试、会试,得中举人、进士而入仕。但是功名利禄最终只是属于幸运的极少数人,更多的士子则混迹在人海茫茫的科举大军中走完自己的人生。  相似文献   
9.
古代士大夫背负着建功立业的理想,他们把个体的自然生命与政治生命融为一体,带着崇高的使命感而孜孜以求、不懈探索,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深刻理解古代士大夫的出仕情结,对于现代知识分子构建积极健康的现代生命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明末清初,士人作为思想前沿的一个群体,对明王朝的衰亡和清王朝的崛起各自表现出了不同的反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士人的忧患意识在此时期有的表现出了对明亡的担忧,以直言极谏或者领兵抵抗的方式体现出来;有的明哲保身,以隐居或潜身学问的方式避世;更有的士人改变了自己的立场,为新崛起的清王朝服务。各种表现的原因:一有传统忠君观念的影响,二有个体意识的觉醒,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